“真的太惊险了,没想到简单冲了个冷水澡竟然会导致心梗。”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诊室里,62岁的王大伯(化名)仍心有余悸。一周前那个酷热午后的贪凉举动,让他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——田间劳作归来的他,用井水冲完冷水澡后又马上灌下冰镇矿泉水,当晚便感到异常胸闷,但直到三天后胸闷越来越严重,才被子女送医治疗,此时心电图已显示急性心肌梗死,所幸接诊的徐其渊副主任医师立即手术开通血管,才让堵塞的冠状动脉重新得以“呼吸”,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。
“夏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,每年入夏尤其是进入三伏天以后,心梗接诊量都会大量飙升。”徐其渊说。
田间劳作后贪凉, 大伯三天胸闷险酿大祸
6月的江南农田暑气蒸腾,王大伯在自家农田里忙活至下午三点,汗水早已浸透短袖。顶着38摄氏度的高温回到家,他顾不上擦汗,直接从井里打了桶冰凉的井水从头到脚浇下,又对着冰箱灌下整瓶冰镇矿泉水。“当时就图个凉快,哪想到是往鬼门关走。”老人事后回忆。
当晚王大伯便感到一阵胸闷感悄然袭来,他感觉有块巨石压在胸口,难以呼吸,一度以为是中暑了,于是翻出家里的藿香正气水连喝两支,却没有任何效果,之后几天,王大伯觉得胸口憋闷越来越重,甚至连爬楼梯都喘不过气。三天后子女回家时发现父亲扶着楼梯直冒冷汗,才急忙将他送往医院。
“手术中我们发现,患者前降支近段完全闭塞,正是大量出汗导致血液浓缩,冷水刺激血管剧烈收缩,双重因素诱发了心脏斑块破裂,从而引发急性心梗。”徐其渊展示着造影影像说,“开通堵塞的血管后患者胸闷立刻得到缓解,但已经坏死的心肌无法再生,未来或许心脏功能会受影响。”
入夏以来,浙大二院已经接诊了不少像王大伯一样遭遇心血管疾病的患者。据2022年《柳叶刀》子刊发表的研究证实,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,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便上升2.1%。徐其渊介绍,当人体从50摄氏度的室外突然进入20摄氏度的空调房,血管如同反复拉伸的橡皮筋,在剧烈收缩与扩张中易致动脉硬化斑块破裂;冰镇饮食刺激肠胃血管瞬间收缩,不仅引发血压骤升,高糖高脂成分还会让血液变得粘稠;而持续闷热天气导致的烦躁情绪,更会促使体内肾上腺素飙升,让心脏像被“勒紧的缰绳”般超负荷运转。
中暑和心梗难以分辨?及时就医是关键
那么,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该如何科学有效地降低夏季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呢?徐其渊建议,在饮食方面,每天可以在睡前和晨起时各喝一杯温水,平时喝水要小口多次,还可以多吃一些富含钾的蔬菜、水果和豆类制品,比如菠菜、香蕉等,同时要避免用含糖饮料代替白水。运动上,可以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较为凉爽的时候,进行如快走这样的适度运动,每次30分钟左右。作息方面,中午最好能小睡20到30分钟,以缓解疲劳,晚上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,尽量不熬夜。
值得注意的是,有一些行为在夏季是需要避免的。比如运动后不要立刻喝冰水、吹空调或洗冷水澡;出汗后要先擦干身体再吹空调,进出空调房时可以在门口稍作停留,让身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;洗澡时水温也不宜过低,以35到37摄氏度为宜。
“其实,门诊中也有不少患者像王大伯一样误把心梗当成中暑,他们以为刮痧、喝藿香正气水就能缓解,结果却耽误了黄金救治时间。”徐其渊回忆,去年曾有位70岁老太太吃冰西瓜后持续胸痛,当胃病治了三个月,最终发展成心力衰竭,不仅延误了治疗时机,还让治疗难度成倍增加。
“中暑通常是在高温环境下发生,会出现头晕、头痛、恶心、呕吐、发热等症状,把患者移到阴凉处并补充水分后,症状会逐渐缓解;而心梗的典型症状是持续的胸闷、胸痛,这种疼痛往往像压榨性的,还可能放射到左肩、左臂内侧,同时伴有心慌、气短、出汗等情况,休息或服用一些常规药物后症状也不会缓解。”徐其渊特别提醒,数据显示,夏季心梗患者从出现症状到就医的平均时间比其他季节长1.2小时,而心肌细胞缺血超过30分钟就会开始坏死,每延迟1分钟抢救,生存几率就下降7%。因此,当出现持续的胸闷、胸痛等不适时,一定要及时就医,千万不能掉以轻心,因为对于心脏疾病来说,时间就是生命。
涨8配资-股票线上配资-东莞股票配资平台官网-网络配资开户入口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